越南工人不愿加班急坏中国老板?东南亚制造兴起背后的中国身影

2023-06-05 09:35:49 来源:观剡财经

近来一则“越南工人不愿加班急坏中国老板”的新闻引发热议,而这不过是布局东南亚已近20年的众多中国企业的日常烦恼之一,并不足以打消他们“下南洋”的热情。从纺织、家电、电子产品、轮胎到钢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从纺织业龙头申洲国际到轮胎巨头玲珑轮胎,再到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所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转身步入东南亚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牌。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驱动制造业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不只是欧美企业的阳谋与大动作,众多中国企业同样趋之若鹜,逐步兴起的东南亚制造背后,有着大量中国企业的身影。

产业链走出中国,流入东南亚或其他区域已是必然,中国和东南亚的产业链嵌套模式越来越常见,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的身影和不可取代性却在减弱。如何着眼长远,在不断变形的产业链上深度嵌入自己的印记,是中国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成本和限制,而为绕开贸易壁垒推动生产环节出海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各路海外资本云集东南亚,是想要复制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奇迹,中国企业选择攻略东南亚,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来。

中国企业在享受东南亚低廉而充足的人力资源时,不得不同时承担起管理成本、培训成本方面的高额投入,按照国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思路培训东南亚地区的工人,并不会被当地人轻易接受。因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营商环境差异等导致的管理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不低。并且,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实现独资建设已经越来越罕见,东南亚各国对中国企业大开绿灯的前提之一是要与本地企业合营,甚至直接而坚定地提出了份额不等、时间不一的技术转让要求。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实际上妥协接受了此类要求,因为没有本土企业的帮助,不被许可的中国企业难以进入到正常的投产阶段。

东南亚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镍、铝等,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投资建厂,但双碳目标的全球推行,东南亚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环保问题,欧盟刚刚祭出的碳关税针对的则是所有非本土企业,将部分产能投射到东南亚的中国企业并不能幸免,也将面临高额碳税。

“当年设厂、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是所有海外设厂的中国企业的理想愿景,然而现实非常骨感,众多案例显示,在东南亚地区建厂投产后,实现盈利往往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部分行业领域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能够给出订单的欧美、日韩企业都是现实的,对于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建成新厂,它们要么给出的订单量前期减少,要么订单量不变但价格下跌,理由非常充分:东南亚地区新厂的产品品质和产量提升存在时间不等的适应期。而为了保障项目开工运转,大部分中国企业不得不接下这些暗亏。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地区撤回国内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项目建成后并没有足够的订单支撑,或是在管理环节遭遇困境长期入不敷出。

东南亚市场有光鲜亮丽的A面,也有无法逃避的繁杂B面,一直都被贴上“软弱”“好说话”标签的中国企业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吃亏的时候更多一些。

主动或被动在东南亚地区设厂布局的中国企业都需要认真考虑其间的利弊问题,实现“低成本控制”与“绕道进入欧美市场”自然是有利的一面,而短期内的“产出效率低下”和长期的“最终被取代”则是不利的一面。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中国企业其实并没有更多的优质选项,或许,在全球经济下行时期,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赢家之一。

东南亚地区虽然有部分区域地缘冲突频发、局势纷乱的问题,但信奉隐忍和中庸之道的中国企业极少会被牵扯其中,当地对中企也大多报以优待与保护,而不像在某东方神秘大国,外国企业在当地赚取的利润一分都难以带走,会被以各种手段罚没。

拥有超过6亿人口的东南亚地区消费力并不高,仍处于缓慢的爬升阶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为1亿以上人口的区域市场,越南市场的存在感就远低于俄罗斯市场。而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日韩企业布局更早,同样拥有大量产能,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建立起了很高的用户忠诚度,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当地的认可程度还处于上升期,其中智能手机品牌、新能源汽车品牌和早前的家电品牌一道,在东南亚新生代消费群体中已经不缺号召力。

有一种乐观的说法提出,东南亚制造的上游端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理由是一些基本的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高端原料都需要从中国国内运抵才能实现正常生产,但真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就近搭建供应链体系,逐渐形成产业生态圈,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闭环。虽然这些东南亚国家的本土供应链体系品质不高,但东南亚国家不适合布局中高端产能的印象正被中国企业自己所打破。

国内有专家提出产业链的区际转移,即把东南沿海的产能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然而这难以实现。并非中西部地区给不出优惠条件,也并非中西部地区人力成本过高,而是因为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大量产品有着明确的产地配额限制,产品从部分到全程必须在指定国家生产,否则就需缴纳高额税款,最早是纺织品,目前已经扩展至众多产品领域,国内生产却不能出口让很多企业不得不选择产能出走,以降低出口欧美的阻力。

逐利资本永远在寻找低成本国家和新市场,东南亚国家之间也出现了“内卷”。部分欧美企业和中国企业都认为,今年以来出口持续下降的越南已经经历了一个以上的投资周期,是时候向印尼、菲律宾等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是南亚国家孟加拉转移了,而这些国家开出的投资优惠条件和政策有利于获取更多利润。

从筚路蓝缕到砥砺奋进,中国企业已经从产品“走出去”跨进到产业“走出去”的平台化建设新时期,从商品“走出去”到工厂和资本“走出去”,通过大量的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中国企业大幅提升了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中国工厂在世界,首先便是在东南亚”,如今,承接着中国订单,接收着中国技术的东南亚企业做着数十年前中国沿海地区企业一样的发展瑰梦,而步履匆匆的中国企业的未来又该是何种模样?

标签:

推荐阅读>